作為一座現代化工業強區
武進這張工業明星城市的“名片”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
就已深入人心
當下武進積極推進
從“制造”向“創造”轉變
從速度向質量轉變
從產品向品牌轉變
為塑造高質量工業明星城市助力!
走進恒立液壓常州鑄造分公司的智能車間,記者看到,一條從德國引進的KW鑄造生產線已經實現了自動化操作,覆蓋核心材料生產到鑄件產品下線的全過程,節省了企業近80%的人力成本,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今年一季度,恒立液壓實現收入15.69億元,同比增長61%。
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常州鑄造分公司制造部經理馬艷東表示:“在沒有這臺機器之前,每個工序需要八位工人才成?,F在只要一位工人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p>
近年來,我區持續推進智能制造在全區工業領域的應用,重點推進生產全流程智能化,加快實現工廠全方位智能化,提升企業發展質量和發展效益,增強了武進智造整體競爭力。
★目前,我區市級智能車間累計已達73個,市級示范智能車間累計達15個,繼續穩居全市第一。特別是去年,江蘇鑫和泰機械集團有限公司的“汽車發動機缸體智能柔性鑄造車間”等9個車間被認定為市級示范智能車間,占當年全市認定總數的45%。
走進江蘇鑫和泰機械集團的智能柔性鑄造車間,兩臺來自金石機器人的桁架機器手正在對車間現場物料進行快速配送。近幾年,鑫和泰陸續建成多條智能生產線,實現了產品的自動造型、自動檢測和自動調試。去年,企業的創新投入超過了兩千萬,占銷售收入的5.2%。
任何經濟學家都不會否認
中國經濟正在進行一場再塑
在經濟深度轉型的當下
智能制造為企業創造了一個突破口
涌現出新的機遇
如果說發力智能制造是
企業轉型升級的窗口
那么“創新”二字
更能夠賦予武進經濟新的內涵
走進中禾科技的無塵車間,全自動PDLC生產線上正在生產的是由公司自主研發的智能調光膜,其最核心的技術就是將液晶導入兩層膜之間,讓膜從透明變為不透明。
這條PDLC生產線一天能制作出1000多米長的智能調光膜,覆蓋從合膜、液晶固化、收卷的整個流程,產品合格率也可以提高到90%以上。去年,中禾科技投入1000多萬創新資金從國外引進這條生產線,為企業后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中禾科技是由江蘇晨光涂料集團出資成立的一家專業從事液晶電子技術、電子節能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高新科技公司。依托于晨光集團的產業優勢,中禾科技從2015年就開始拓展智能液晶調光產品的應用,如今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液晶配方,研制的調光玻璃在通電狀態下可見光透射比達82%。憑借著高質量和低成本的優勢,企業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
同一時間,常州模威科技有限公司的演示車間內,技術員正在對一臺AGV全向智能移動平臺進行移動測試。前行、后退、橫移、斜移,甚至零半徑轉彎,無需人為控制,智能移動平臺都能輕松實現。而這款移動平臺的心臟,也就是控制移動方向的麥克納姆輪,是由模威科技自主研發的。目前,基于客戶提出的增加載重量的新需求,企業又在著手研發新品,把電機和麥克納姆輪合二為一。
得益于在創新上使“巧勁”
武進大大小小的創新主體
各自高頻跳躍
又相互同頻共振
今年1-4月,全區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共完成產值611.83億元,同比增長7.7%,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4.5%。
不難看出
武進從不缺少創新的土壤
武進企業的骨子里
有創新發展的需求和愿望
這些都是提升我區城市能級與核心競爭力
構筑未來發展的戰略優勢
智能制造配上創新發展
武進企業如同坐上了
一輛新時代轉型升級的“復興號”
而企業上云的深度發展
又讓這輛快速列車跑出了高質量的加速度
在蘇文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蘇管家”集控數據中心,監控員正在實時監控所服務企業每一條生產線的用電量,為企業高峰時段用電作出合理規劃。用戶通過網頁、手機APP等互聯網渠道可以清晰直觀、及時高效的了解到自身的詳細用電信息,企業整體生產成本可降低近10%。
如今,蘇文電能已為省內3000多家企業開通了云服務,共布局一萬多個電能監測點,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了高效管理。
為探索制造業“觸網”的“武進模式”,由區工信局主推的企業上云工程正在持續深化,引進培育了青之峰、明月軟件等一批云服務商,大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
在常州青之峰網絡科技服務中心,程序員正在通過智美云建站系統為一家企業進行云端建設,將該企業的所有服務部署到云端上,實現數據共享。去年,青之峰上馬“兩化融合”項目,重點打造企業“私有云”,截至目前,已為5000家企業完成上云服務。
當“新蘇南模式”勢如破竹之時
武進的一大批本土企業
都在用各自的方式
展示著轉型升級的底氣和張力
★今年一季度,全區規上工業總體保持平穩積極發展態勢,完成工業總產值1007.13億元,同比增長7.2%。
對武進來說,打通轉型升級的“末梢阻塞”,推動激勵政策落地見效,仍需相關各方攜手合力。2016年以來,區工信局一方面通過走訪企業核實融資需求,一方面協調金融機構快速推進“蘇微貸”,力爭早貸款,多貸款,把政府“降成本”優惠政策落到實處,用好用足,切實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困難。
截至今年5月底,我區先后有400多家企業被列入常州市“蘇微貸”名單庫,其中115家企業獲得貸款4.32億元,占全市放貸總額度的43.2%,一年可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至少2150萬元。
始于夢想 基于創新 成于實干
鋪開武進高質量發展藍圖
成績鼓舞人心
更催人奮進
全區各地均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
搶抓機遇
步調一致地推動科技創新
深化智能制造
促進各類發展要素
互生共助 聚合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