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立市 智造強市
常州,鑄強更高品質的經濟筋骨
常報全媒體訊 駐足回眸,五年一瞬。
回望常州工業五年征程,時光的年輪早已刻下奮斗的足跡: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扎實推進的智能制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制造工程、創新載體建設工程、質量品牌建設工程、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六大工程,正奮力推動著常州工業經濟增量提質、引領跨越。
這是一幅壯闊的畫卷:焊花飛濺、機器轟鳴,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一家家企業從小做大,重大項目紛紛落戶,新興產業從無到有、從大到強……
今日的常州,工業引領著強市夢,筑起了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筋骨——
門類全。立足先進制造業體系,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涵蓋智能裝備、新材料等五大領域20個細分行業。
規模大。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4146戶。
體系完整。電力裝備、軌道交通裝備、太陽能光伏、農機裝備和機器人、石墨烯等產業,已成為具有常州區域標志性的優勢特色產業。



“常州智造”名片
古往今來,大國博弈,博的是重器。
撫今追昔,常州智造,造的是常州工業的筋骨和脊梁。
常州智造,同樣也是全國產業集群發展的一道風景線。
智造集群 次第開花
從“制造”到“智造”,就是要破解“制造”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在實現趕超、領跑的征程中,常州篤定“創新”理念,向“智造”轉型,向“高端”升級,一步步縮短著從常州“強智造”到世界大制造的距離。
如今,“智造”“高端”次第開花,特色突顯,集群效益綻現:
軌道交通產業:已成為目前國內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技術最先進的內燃機車生產基地。
截至2016年,全市軌道交通裝備規模以上企業48家,億元以上企業33家。2016年,全市軌道交通制造行業實現產值335.5億元。
今年1—8月份,全市軌道交通制造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產值已達228.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6%。
常州的產品幾乎涵蓋了車體、轉向架、牽引傳動、電氣控制、制動系統、輔助設備以及車內裝飾等整個系統,并已具備軌道交通車輛及部件從研發到服務的總承包能力。
汽車產業:目前已擁有北汽新能源、東風、眾泰和北汽常州等4家乘用車和商用車整車生產資質企業,產品覆蓋乘用車、城市客車、輕型卡車、專用車等整車和發動系統、底盤系統、車身及其附件、汽車電子、通用部件及設備等各零部件門類,還包括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產品。
智能數控和機器人產業:擁有安川、金石、銘賽等一批整機企業,也有納博特斯克、易爾泰等一批減速器、伺服電機、直線導軌、齒輪等零部件生產企業。
產業中,除了占比最多的工業機器人,還有家用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等。
常州快克的產量和規模已居世界同類產品前列;金石機器人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桁架機器人制造工廠??祻蜋C器人生產方面,我市在國內遙遙領先,常州錢璟康復器材公司先后牽頭制定了6項國家標準和1項行業標準,成為康復機器人標準第一起草人。
太陽能光伏產業:全市160多家光伏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達69家。產品涉及拉棒、鑄錠、切片、電池、組件、光伏電網設備、光伏電站建設等除多晶硅提煉以外幾乎所有產業鏈環節。
今年1-8月,全市光伏產業實現工業產值490億元,同比增長6.43%,銷售總量持續穩居全國第1。
石墨烯產業:常州西太湖科技產業園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石墨烯產業集聚區。
去年全國石墨烯市場總體規模約40億元,其中,常州產值達到21.8億元。
石墨烯多項世界第1常州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成為國內首家石墨烯產業化應用研發平臺;常州二維碳素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生產出大尺寸高質量石墨烯薄膜;第六元素建成全球首條年產100噸石墨烯粉體生產線;常州碳世紀科技建成世界第一條石墨烯噸級生產線。
智能電網產業:為全國最大的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制造基地,變壓器產品結構覆蓋大中小各式型號;上上電纜已成為全國第一、全球第九的專業電纜生產企業。
農機和工程機械產業:常州東風農機的輪拖位居全國第三;江蘇恒立液壓是全球最大的高壓油缸生產基地、盾構機專用液壓油缸生產企業,市場份額和國內市場占有率分別達48%和70%以上。
新醫藥產業:骨科植入物、外科手術工具、衛生材料及一次性耗材、康復器材四大優勢醫療器械位列全國前三,其中一次性耗材占全國的1/3。
醫藥領域,千紅制藥公司胰激肽原酶占有國內90%的市場,肝素鈉成為全國最大和世界第三大供應商。
工業強基 先行先試
要強工業,先強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頭頂“工業明星城市”光環的常州,走上了“工業強基”的先行先試之路,部分產業打通了工業領域中的“卡脖子路段”。
2013年以來,常州共承擔工信部工業強基項目10個,項目數量居全國地級市第二。其中,江蘇武進不銹“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高壓鍋爐用特種不銹鋼管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中車戚墅堰機車車輛工藝研究所“高速動車組齒輪傳動系統工程”、江蘇恒立液壓“挖掘機專用高壓柱塞泵和多路控制閥”三個項目通過國家強基工程項目驗收。另外還有七個項目在具體實施過程中。
如今,10個工業強基項目共取得專利193項,其中發明專利104項,突破關鍵核心技術30項。累計開發新產品13項,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的已產生巨大經濟效益。
江蘇恒立液壓的“挖掘機專用高壓柱塞泵和多路控制閥”項目攻克了高精密液壓鑄件的制造難點,突破了特殊銅合金澆鑄、高超球面加工等關鍵技術,打破了德國、日本在該領域的長期壟斷地位。
武進不銹實現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高壓鍋爐用特種不銹鋼管的產業化突破,使得進口產品交貨價由20萬元降到8萬元左右,為國內企業節約了數百億元資金。
“到2019年末,常州將初步建立起與產業發展相協調、技術起點高的工業基礎能力體系。軌道交通、汽車、電力裝備、農機和工程機械等重點產業整機產品的零部件自給率爭取超過70%,核心基礎零部件供給能力有較大提升、部分領域的關鍵基礎材料和基礎工藝實現突破,產業技術基礎平臺建設取得成效?!?今年******的《常州市工業強基三年行動計劃》讓常州進一步明確了前行目標。
綠色制造 天藍水清
綠色制造,讓天更藍,水更清。常州業績斐然:
“十二五”期間,我市單位GDP能耗下降23%,完成“十二五”節能目標進度124%。
2016年,常州單位GDP能耗下降4.29%,完成省下達目標的110.5%。
數據背后,體現的是常州節能降耗的決心。在對落后產能的大浪淘沙中,常州堅持把節能降耗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著力抓好重點領域、行業和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
一方面,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新上項目,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落后設備。根據全市主體功能區的不同特點,對不同功能區的項目實行不同的占地、耗能、耗水、資源回收率、資源綜合利用率、工藝裝備、“三廢”排放和生態保護等強制性標準。
另一方面,加快節能環保裝備和技術發展。重點在高效潔凈燃燒、工業余熱利用、半導體照明、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加快攻克了一批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共性技術。
同時,大力推廣節能新產品、新技術應用。強化建筑、交通、農業和農村等領域的節能。加快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領域的新能源推廣應用步伐。比如,在太陽能領域,鼓勵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提高光伏供電占比。風能領域,推進溧陽、金壇兩地低風速風力發電示范項目。生物質能領域,有序推進生物質直燃和生物質氣化發電,支持生物質成型燃料應用,擴大生物質能利用規模。
服務型制造 催生新形態
制造與服務融合發展,重塑制造業價值鏈,常州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主動作為,不斷向“制造+服務”轉型,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以設計引領,打響了“常州智造”品牌。
圍繞推進工業設計與制造業深度融合,鼓勵工業設計企業做大做強,不斷提升設計水平。我市******多項政策,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工業設計中心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獎勵。
從2015年開始,經信委每年列出一批省、市兩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培育目標和重點示范項目,制定并******示范企業認定辦法,推動企業開展更深層次的服務化模式創新。
經信委還聚焦特色產業集聚區、重點工業園區、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以重點項目為支撐,推進服務型制造支撐平臺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5家,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培育企業7家,被認定的企業數量位居全省第一。
在服務型制造的發展過程中,常州不斷創新,形成了一批典型性的服務型制造模式。今創集團以設計為龍頭,依托現有的生產能力和全球售后服務網點,打造出集設計、生產、維修為一體的深層次的系統集成和一站式解決方案的服務平臺,在與龐巴迪、阿爾斯通合作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潤源控股通過遠程控制管理系統的開發,對交付后的機器運行狀態進行在線數據采集、運行分析、故障???斷、系統維護,大大提高了顧客的滿意度與******度。
寶鋼軋輥以提供軋輥產品加服務的模式來打破傳統的年度采購模式,為客戶提供與軋輥相關的個性化產品與定制化服務,同時提供軋輥智能化全生命周期服務,為供需雙方挖掘新價值。
中車戚研所在專業化社會服務領域,為軌道交通、工程機械等行業提供關鍵零部件問題診斷、檢修服務等。
工業云 新生態圈
面對“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不斷向傳統工業領域的滲透,在“智造”道路勇往直前的常州再一次搶奪先機,布局工業云與工業大數據平臺,進行新業務形態、新商業模式互動融合,催生的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構建起了制造業發展新生態的主導權。
作為實現“聚合能力、供需對接、協同創新、支撐產業”的產業升級新業態,常州智能制造工業云服務平臺也是全省首個地級市工業云平臺。
平臺以數碼大方工業云平臺為基礎,以常州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兩個行業為發展切入點,并逐步拓展到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航空裝備、智能電網等產業,聚合相關產學研用優質服務資源,從而支撐產業跨地域協同發展和技術創新。
依托常州智能制造工業云平臺,智能制造工業云實驗室,全市的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培訓基地也隨之建起,為常州本土企業提供兩化融合及智能制造的指導服務。通過平臺化運營積累工業大數據,促進常州基于工業大數據的創新、創業等新業態發展,最終打造出基于工業云的互聯互通的“常州智造”生態圈協作新模式。
協同制造的云平臺也令常州工業經濟價值光彩奪目:
平臺提供的軟件服務,有效降低企業信息化成本50%以上,同時將能幫助企業提高創新能力,提高設計效率50%以上,縮短定制交付的時間30%以上,節約企業的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和客戶滿意度;
平臺提供的設計、制造等精益研發服務,顯著提高企業的精益和復雜裝備制造水平,在國內外市場取得更大的份額,經濟效益和高端制造戰略意義重大。
“工業云與工業大數據將和廠房、加工設備等傳統基礎設備一樣,將習以為常地成為制造業的基礎設備。常州的制造業,通過實踐及智能制造技術,完全超越國際水準?!?/p>
常州,充滿信心。